聲音生態與保育
很多動物的發聲行為,會因為不同目的及傳送對象,可能是同類或是不同種類的其他動物而有所不同。配合牠的聽覺器官,可同時接收外界的聲音訊息與外界聯繫,這個雙向的溝通管道,隱藏了無數的奥秘現象。今年度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科普系列講座,將於106年12月10日上午10點邀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莫顯喬教授分享「聲音生態與保育」,全程免費入場,歡迎一起來聽聽聲音在生態中扮演哪些重要的角色。
隨著工業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帶給環境劇烈的改變,進而導致動植物生態的傷害,特別是四面環海的臺灣,海岸棲地和珊瑚礁區域的破壞,更值得我們去關注與保育。珊瑚礁是一種生物多樣性很高的生態系,生活在珊瑚礁的動物所發出的聲音,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聲音,而改變形成特有的聲音特徵。讓我們跟隨研究團隊喬裝成一尾雀鲷,進入牠的生活和成長過程,一探環境聲音對牠的影響。另外,中華白海豚是台灣西部海域的保育類動物,奇妙的是牠們都會利用聲音從事活動,如果在牠們的棲息地發展海上風力發電場,在發電場所產生的水中噪音將會對這些發聲動物、其他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甚至整個生態系產生什麼影響呢?
參加現場活動者,可到科工館南館演講廳服務台索取計次卡一張,每次出席一場可蓋戳一次。集滿五場,可兌換科工館展示廳招待券一張;集滿十場,可兌換科工館大銀幕電影票一張。到現場民眾可獲得國科會贈閱「科學發展月刊」乙本(發完為止)。參加講座教師或公務人員,每場核發兩小時研習進修或終身學習時數。各級學校團體(20人以上)可享團體報名優惠,上午參加講座,下午可免費進入科工館(北館展示廳)參觀。會場外有志工老師為您的孩子講述科普故事,歡迎您週日攜家帶眷來科工館,享受科學的樂趣,活動報名:http://serv.nstm.gov.tw/act_query,亦提供網路(Co-Life)現場直播及歷屆演講資訊:http://demo.dracosky.net/cs_demo/nchc/。
本系列演講共有16場,並由科技部補助。國立成功大學、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共同承辦。想要掌握所有演講場次與參與的大師嗎?請上週日閱讀科學大師專屬網站(http://science.nchc.org.tw)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eet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