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講堂進入演講
講 題結晶學發展史-從小分子到大分子
講 者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 孫玉珠 教授
日 期2011/05/14長 度01:08:28人 氣542 次
摘 要
  「我畢生都被化學與結晶體所俘虜。」桃樂絲.哈奇金(Dorothy Hodgkin)教授曾經這樣說。她從小學時在教堂地板上畫馬賽克圖案開始,就與結晶學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她的科研歷程其實就是一部活的結晶學發展史。她的研究讓X光結晶學成為結構分析的重要工具,不只發表了盤尼西林與胰島素的結構,也因為研究出維他命B12的結構,而在196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在她之後,還有兩位女性學者也在X光結晶學領域大放異彩,一位是羅莎琳.法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另一位是伊莎貝拉.卡爾(Isabella Karle)。羅莎琳發現了眾所矚目的DNA雙螺旋之結構,這項研究成果也獲得1962年諾貝爾醫學獎,然而她卻成為得獎者遺珠。而伊莎貝拉所以發展出的X光直接散射技術,更對後世影響深遠,她的丈夫之所以能獲得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都要歸功她這位幕後英雌。   在本場的講座裡,我們特別邀請到在結晶學研究領域中極為傑出的兩位女性學者:台大化學系的王瑜教授與清大生命科學系的孫玉珠教授,她們將為大家介紹結晶學由小分子到大分子的發展過程,同時穿插桃樂絲.哈奇金等數位女性科學家不凡的生平,介紹她們對結晶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提 供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第五期
進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