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講堂進入演講
講 題【週日閱讀科學大師】地震、月震、火星震?!
講 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林佩瑩助理教授
日 期2020/12/20長 度01:21:20人 氣282 次
摘 要
想要尋找適合居住或可能孕育生命的星球,除了研究其大氣與地表特徵外,了解其內部構造亦是 十分關鍵,但星球(包括地球)內部因具有極高溫且極高壓環境,以現今科技要進入星球內部直 接觀測極具困難。因此科學家多半利用衛星收集資料或在星球表面架設儀器觀測數據,試圖以觀 測數據搭配物理或化學原理來了解星球內部構造。而利用星球表面地震儀所記錄在內部傳遞的震 波訊號,來推測星球內部物理特性變化(如地層速度),類似於醫學領域電腦斷層掃描技術,是 繪製星球內部構造特徵的方法之一。過去 100 多年以來,科學家利用地震儀所記錄的地震與其他 自然或人為振動源所產生的震波來了解地球內部構造特徵,約 50 年前由美國太空總署執行的阿波 羅計畫,是人類首次架設地震儀在地球以外的星球(月亮)表面,2 年前科學工程團隊也利用無 人著陸探測器,於火星表面上架設地震儀。這些架設在月球與火星表面的地震儀,收集到的震波 資料跟地球陸地測站資料有哪些差異?月亮有沒有月震?火星有沒有火星震?或是還有什麼其他 訊號在等待我們發現呢?
提 供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第18屆
本講座係由科技部補助舉辦
進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