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講堂進入演講
講 題【科學史沙龍】污染場址的綠色與永續整治&茶說臺灣─臺灣茶過去、現在與未來
講 者盧至人|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杜蒼林|華剛茶業有限公司執行長、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講師
日 期2019/09/28長 度02:00:00人 氣77 次
摘 要
主持人: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第一講:污染場址的綠色與永續整治
盧至人|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土地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資源,傳統上國人有著『皇天后土』及『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對土地敬愛而珍惜,也期待將土地傳承並永續利用。遭受污染的土地已喪失部分的原有功能,在無力整治下最常被閒置或棄置。但土地的功能卻是多元的,受污染地土地可能已不適合農耕,但卻另有其他的潛在用途。所以,污染場址的整治目標若是能恢復土地的原有用途,當最為理想。若該理想曠時耗費,而遙不可及,是否有”稍微不是那麼理想”的整治目標? 若為了污染場址的整治,而浪費更多的資源,是否值得…等等,均是理想與現實的煎熬。
污染場址的土地利用常受限於對場址的”污染物”與”潛在威脅”的認知,當對”污染物”與”潛在威脅”的認知有誤解時,就會引發污染土地利用與經濟效益、整治技術與法規無法與時俱進的窘境。土地一旦遭受污染,若要”恢復土地原狀及原用途”雖較理想,但卻是一種高成本、高技術、低成效又低效益的要求。例如: 污染土壤挖除法、化學氧化法…等工法除了極高的整治成本,也可能再度衍生二物污染。若能適度考量土地價值、不同用途與產值,以及早期對污染無知的歷史共業,而改以風險、環境、社會及經濟角度重新評估污染場址土地的適宜性利用,應該是對污染土地的另一種解脫。例如:整治速率較慢的生物整治、植生復育與風險管理…等,雖然成效不易於短時間呈現,但對環境卻相對友善。只是我們對風險的認知又是甚麼? 我們可以接受的風險為何? 我們對較高的風險的忍受程度為何? 整治過程是否衍生二次污染? 整治工法是否有極高的環境負荷? 我們又願意為極低風險的理想付出多高的代價? 污染土地的理想整治目的為何? 該整治目標是滿足我們對極低風險的理想企求或只是滿足對環境正義吶喊的回應?...等等的論點均有其立場,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又願意為那理想付出甚麼代價? 經濟上付得起嗎? 環境是否因為污染整治而再次遭受蹂躪?

第二講:茶說臺灣─臺灣茶過去、現在與未來
杜蒼林|華剛茶業有限公司執行長、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講師
✨臺灣茶文化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出許多臺灣特色茶樹品種及各式獨門精 湛的製茶和烘焙工藝,同時以寶島臺灣高地垂直氣候環境,孕育出名聞遐邇的 頂級高山茶,成功行銷於國際市場。近年來,劇烈的氣候變遷不僅導致茶樹的 生長狀態失調,甚至影響土質和環境的改變,使茶園管理的困難度倍增,加上 目前基層人力短缺,嚴重影響著茶產業。期許在產官學共同有效率的合作下, 結合大數據與 AI 智慧系統,帶領臺灣茶產業重新升級突破,繼續在世界茶產業 中發光發熱。
提 供科學講古–科學史沙龍-科學史沙龍
本講座係由科技部補助舉辦
進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