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瀏覽人次: 643,765 次 (Since 2010/07/14) 會員登入
聯盟單位  |  虛擬講堂  |  網路直播  |  其他演講  |  排行榜  |  留言板  |  知識擂台  |  回首頁
首頁 > 虛擬講堂 > 科技垃圾與垃圾科技 快速搜尋演講 進階搜尋
  科技垃圾與垃圾科技 
★chrome瀏覽器無法播放Silverlight解決辦法
0:00 / 0:00

講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林崇熙 教授
日期:2017/10/13
性質:演講
類別:應用科學
語言:中文
長度:01:47:07
觀看:799
推薦:0
摘要:
我.靜思《科技垃圾與垃圾科技》

當初,與林崇熙授討論講題時,我只是隨口說:「科技垃圾與垃圾科技,如何?」他沒多加思考,就回應說:「就這個題目!」。

講題當下就這樣定了,我還記得我自己有個感覺:林教授應該有意會到我的意思。果然,他在上週五下...
我.靜思《科技垃圾與垃圾科技》

當初,與林崇熙授討論講題時,我只是隨口說:「科技垃圾與垃圾科技,如何?」他沒多加思考,就回應說:「就這個題目!」。

講題當下就這樣定了,我還記得我自己有個感覺:林教授應該有意會到我的意思。果然,他在上週五下午在「分享大師視野」講座的論述是多元與多層次的,超出我的意料之外。

演講結束後,我開玩笑地説,林教授能看到的垃圾還真多,我們正生活於豐富的科技文明之中。他演繹的「垃圾」超越了物質或物品的概念,視之為個人、社群、或社會中「當下價值之外的人事物」,在這樣的界定之下,他的演講悠然交錯於「價值理念」、「社會運作」、「知識技術」與「行為模式」之間,詮釋他所認知的科技與垃圾。

其實,我想的「科技垃圾」只是"因科技而產生的垃圾",包括垃圾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形成問題。至於「垃圾科技」有兩個含意,其一就是"用來處理垃圾的科技"以及"根本就是垃圾的科技",大概就這三個子題。然而,林教授所想的比我還透徹、還深入,竟然拆解出六個子題,照顧的層面太豐富。我僅就他的演講中,讓我產生較大共鳴的幾點論述聊聊:

一、科技的(adj)垃圾

林教授說,半導體產業的生產過程中用了許多科技產品,而這些產品或許被列為商業機密,廢棄物處理廠商根本搞不懂其結構組成,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就去包下工程,結果就是不處理,乾脆用桶子裝了埋在地底下,桶子什麼時候爛掉,廢棄物是否污染土地或滲入地下水?誰也不知道,這不就是台灣話所說的:沒看到準嘟好?

另有較惡劣的處理方式就是隨地傾倒,曾有一段時日,媒體有多起傾倒入河口污染河川海洋的報導。多年前,我所居住的社區附近,就被不明廠商在半夜傾倒揮發性的溶劑,左鄰右舍全被嗆醒,一起摀著鼻子在百米外找到傾倒地點,眼看著一片狼藉,廠商已逃之夭夭。我們就在惡臭與違害健康的環境中生活了幾個月。

在尚未釐清如何處理「科技的垃圾」之前,某一科技產業就開始運作,這種情況聽起來還蠻耳熟的,40年前最受爭議的案例就是核廢料。至今,有些核電機組都已經要報廢了,核廢料的處理仍然莫衷一是,報廢的燃料棒只好就地保存,要數百年後它們的輻射性才能夠衰減到安全的程度,成為我們數十代子子孫孫的負擔。眼前大家享受著便宜的電價,而維護核廢料所付出的成本,竟然要留給子子孫孫去承擔。所以,一牽涉無解的「科技的(adj)垃圾」,社會代價無法估量。

二、讓科技很垃圾

誠如林教授所憂心的,我常在課堂上告誡同學,説:「作設計的人一定要深思熟慮,否則設計圖的一條線往往就是橫禍的根源。」林教授舉一條快速道路為例,完工後附近就一直淹水,說明設計錯誤會使科技產生新問題。

彰濱工業區附近,海邊某一親水設施就讓幾種招潮蟹消失了。這種讓科技很垃圾的案例實在太多,不勝枚舉。我們生活中到處充斥化簡為繁的創意產品,後來都走入角落成為閒置雞肋。也有所謂的「環保材料」製品,例如鞋底或汽車配件,短期之內就會毀壞,但要分解還須數百年,反而製造更多累積型垃圾。我腳上幾雙鞋是受害者,為了惜物,不忍多造垃圾,全換了膠底,還穿著。

林教授舉雲林六輕的398根煙囪為例,因為設計成低成本的燃料設施,離六輕六公里外的彰化台西村罹癌率高於全國平均值的兩倍,造成無可彌補的悲劇,徒讓石油裂解工業成為人人喊打的垃圾科技。

台中火力發電廠號稱全世界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製造的垃圾問題和雲林六輕類似,都是因為燃燒生煤或石油胶而產生空氣污染。在工業4.0的年代,我們的社會還要忍受工業1.0的禍害,何其諷刺呀!

三、讓垃圾很科技

在林崇熙教授的履歷當中,他列出一項專長,叫做「拼裝車」,當時不解其意,現在恍然大悟。

林教授提示循環經濟的概念或許是化解有增無減的垃圾問題的途徑之一。從字面解讀,循環經濟是一個講求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産業體系,藉由重新設計材料、產品、及商務模式,將廢棄物作為資源,得以有效地被利用。猶記得去年(2016)年6月7日世界海洋日,愛迪達發佈世界第一雙由海洋上回收的廢棄塑膠所製成的鞋子,聯合國總部也登了這則消息,世界足球先生席丹忍不住也過來按讚。重點是,這雙鞋是MlT,將海洋垃圾變鞋材的創舉竟然發生在桃園觀音。

林教授也問到,大自然本身就是循環經濟,過去生活中的廢棄物大部分是有機的,可以直接回到大自然去分解,然而在世界的某些角落裡,大自然的循環經濟不再運轉。明明由大自然循環過濾的水是可以生飲的,卻得不到許多人的信任而改用瓶裝水,寶特瓶進入生活中,水飲盡就成為垃圾,需要450年才能分解,還要創造非自然的循環經濟,算是科技文明的吊詭現象。

另一個「城市採礦」的案例聽來觸目驚心。電腦科技的快速發展,加上商業操作,電腦的替換令人應接不暇,造就許多電腦垃圾。聽說1000噸的電腦廢棄物當中可以提煉一噸的貴重金屬,商機艷麗,頗負循環經濟的潛勢,不是好事一椿嗎?只要掌握技術,大可大量進口電腦科技垃圾,把循環經濟發揚光大。林教授提到,曾有一位朱姓記者就問:那另外999噸垃圾會到那裡去?我聽了以後,頭皮都發麻!

有些循環經濟的模式不是那麼美好,也做不了,主要原因在於需要集中化、資本化、去生活化、耗能,深入檢視碳足跡,有些循環經濟模式是不合格的。相較之下,林教授舉出幾款台灣民間的「拼裝車」真令人叫絕,完全是生活化的產品,無須大資本,取材容易,無額外添增大量碳足跡之虞。我不一一描述,賣個關子,演講錄影後製完成上網後,大家一定要去瞄幾眼。

林俊義教授在他1984年出版的《科技文明的反省》一書當中,歸結當時公害的問題與社會的價值觀、經濟體制、政治結構有密切的關係。他釐出十一個因素,包括依賴出口的經濟、強調成長的經濟、惡性競爭的經濟、強調投資快速回收的經濟、鼓勵外國投資的經濟、鼓勵消費的經濟、鼓勵大企業的組織、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放任的民主政策、科技萬能的迷信、政經的密切合作等,讓我們生活在恐懼當中。經過了數十年,我們回頭再檢視這幾個現象,哪一個已消失於無形呢?

林俊義提到,要解決數十年前的環境公害問題,其實已經有很多討論,他特別點出當時還沒有被注意到的幾個解決辦法:1)鼓勵公民對公害提出抗議。2)加強環境教育以提高全民環境的意識。3)科學家必須起來講話。綜觀之,台灣在以上三點的確有長足進步,可是今天的環境公害問題仍然令人憂心,何以致之?

面對垃圾的問題,林崇熙教授提出以文化面對的解決方式。他以一輌古董車為例,期待從品質、品味、維修支持系統、同好會、文化資產、分散式地產地銷、自主(煮)生活面向,著力於「價值理念」、「社會運作」、「知識技術」與「行為模式」上的改變,試圖以此小案例投射到大環境上,用文化的理念來化解環境公害的問題。如果這是個有效的方法,我們大概不至於在數十代之後,就要棄島了。

如果我問,朋友們,台灣人民會不會因科技文明而棄島而去?您怎麼說?

聽講心得(撰文|周文豪副館長)

現在位置:演講摘要詳細內容
推薦  (0)
推薦至Plurk
提供:週末Let’s go 分享大師視野-106秋
本講座係由科技部補助舉辦

轉寄  

推薦者:
電子郵件地址: (如欲轉寄多人,請以 ; 分隔email)
留言給收件者:

回報問題  

問題說明: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為何科學...
講者:林崇熙
觀看:2,674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從空間膨...
講者:李沃龍
觀看:292
A study on the...
講者:Wu-Ja Li...
觀看:58
音樂學習與大腦發展:從運動到...
講者:蔡振家
觀看:1,380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通往宇宙...
講者:吳俊輝
觀看:74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上太空也...
講者:黃居正
觀看:71

現在位置:學習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