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講堂進入演講
講 題西班牙戲劇:預言夢境幾分真?<人生如夢>
講 者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 張淑英國際事務長
日 期2013/12/06長 度01:31:56人 氣1,615 次
摘 要
西班牙戲劇<人生如夢>:預言-夢境幾分真?
張淑英處長
處長首先介紹曾教授,並代教授向聽眾致歉,由於教授身體違和,不便前來成功大學進行演講,本場講座將由張處長代為宣讀。
曾教授足跡走遍拉丁美洲,後半段的時間專注於經典譯註的工作,<人生如夢>翻譯歷時五年之久,投注相當多的心血。
張淑英處長
<人生如夢>不乏成為比較文學的材料,例如:莎士比亞-王子復仇記、中國-牡丹亭-都有相關論文討論兩個文本之間的相同與相異。本演講將從卡爾德隆其人其事、本劇劇情/人物、預言/夢境的虛實、翻譯:自得其樂四個方面進行解說。
*卡爾德隆其人其事
身世可憐
身份多重:宮廷劇作家乃是帝王的喜好、入方濟會成為修士之後,後半階段的作品多為聖體劇
戲劇成就:卡爾德隆的作品多為父子扞格,但<人生如夢>一齣卻是父子談和

個人成長的歷程:
父親嚴苛,動輒將兒女送往美洲、修道院;或以剝奪子女遺產權威脅。修道院當時呈現上級者與窮困人並存的兩極化現象
作品不時出現嚴父和逆子紛爭。講者稱之為流浪漢小說,亦有人稱惡棍小說
當時政治社會環境

當時文學流派:巴洛克風格近似江蘇之建築風格:露、透、皺、瘦
當時文學流派 2:
西班牙戲劇主題:宗教、體制、榮譽
維加(1562-1635):1635年維加逝世,正逢<人生如夢>首演,意味著傳承
莫里納則是於17世紀創造了唐璜的原型
相對於前輩,卡爾德隆更重視格式,所創作的作品是劇本也能是文學文本,劇情和劇場風格必須更細緻,呈顯語言的多變性。
當時文學流派 3
後期劇作遠離寫實,結構更見嚴謹,充滿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拉扯,並打破了三一律(情節、人物與地點的合一)
<人生如夢>劇情
融合柏拉圖的洞穴說、星象、權力說以及自由意志(free will)
巴洛克注重個人
劇情如同莎士比亞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人生如夢>人物

預言-夢境的虛實

本劇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短暫的,不必執著其中
劇中以波蘭為背景,除了展現異國情調,同時也為避免犯上的危險
誰想改變命運,就必須要慎重和節制,說明體制無法迴避
宿命論?克拉寧:一心想把凶險避,反倒招惹死亡來。老天要不讓好活,你們終究難逃一死。相對於克拉寧,塞孟多屬非宿命論
劉碧交副教授
曾老師翻譯功力極佳,將<人生如夢>之虛幻詮釋得相當出色,並帶入作者的宗教哲學觀。
作品評析
卡爾德隆的求學過程與人生境遇反映於作品,並呈顯濃厚的天主教思想,尤以哲學性的部分。
劇本結構嚴謹,人物描述深刻,凸顯了巴洛克風格,也影響了德國浪漫主義與法國戲劇。
王子反抗國王也等同於作者反抗宿命論,最後的和解更是帶入宗教的愛人思想。
父子衝童從希臘時期就一直存在,由以巴洛克為最盛。
譯註評析
長幅的導讀使讀者能深入瞭解作品及其背景。
對翻譯之語言及文化要有相當的了解,故翻譯要達到信、雅、達非常困難,對譯者來說是相當大的考驗。
曾教授參考各國對此劇本的翻譯及遵守翻譯原則一步步地完成,討論人感到相當佩服。
曾教授對人物譯名之用心,不僅符合中文管用三個字為姓名的習慣,又具雙關,符合腳色特質。如:塞孟多→夢、駱少樂→身世淒涼。
對白之翻譯融合了歸化與異化,試著保留詩句的音樂性,同時又能達翻譯的原則。
本書之譯註可見曾教授對其深入之研究,詳細解析了語詞使用的特徵與劇中的神話。
提 供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02年度國科會經典譯注講座
本講座係由科技部補助舉辦
進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