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講堂進入演講
講 題疼痛的面面觀
講 者臺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台大解剖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教授 謝松蒼 教授
日 期2012/05/19長 度00:55:43人 氣1,021 次
摘 要
  試想,人在甚麼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疼痛的感覺?感冒發燒的時候喉嚨痛,意味著身體向你傳達一個訊息:你現在生病了!隨著看病吃藥病情轉好,疼痛的感覺也會慢慢消退。痛是不舒服的感覺,卻也是很重要的保護機制,藉由下意識地避開疼痛的原因,可以使身體免於外在傷害性刺激,如燒傷、燙傷、割傷等等。身體的周邊(皮膚、肌肉、骨骼)具有感知外界刺激的受體,所謂的感覺受體即身體各式各樣的接收器,將冷熱、刺觸、壓力緊繃等,透過不同體感覺系統傳達到我們的腦。
  不過,有時候,雖然看不到外在刺激,身體卻會產生確實的疼痛感。例如,當神經受到損傷,即便沒有任何外力,仍然會有各式各樣的疼痛感覺,諸如電擊麻痺感、針刺感、燒灼感、手腳冰冷甚至四肢僵硬等沒來由的異狀,這些症狀除了持續不舒服,更會嚴重地打擾生活作息,無法好好睡覺,患者常有「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之感慨。除了自身的不適感,在醫學觀念尚未普及的年代,週遭親友常因無法了解神經痛帶來的感覺而缺乏耐心,認為患者無病呻吟,更甚者懷疑是否精神出了狀況、邪靈附體等。錯誤的觀念使患者身心得不到良好支持,這是令人遺憾的事情。病理性的神經痛可以見於各種類型的神經疾病,如腦中風、脊髓損傷,尤以糖尿病、尿毒症與化學治療後所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最為常見。
  此外,一些神經受到損傷或感覺系統出了毛病的患者,因為疼痛訊號無法順利傳到腦區,導致身體某些部位感受不到疼痛或冷熱。患者可能在走路穿拖鞋時,不小心踢到東西,卻沒有感覺,走到一半才發現自己滿腳是血;也有些患者洗澡時,總是覺得水溫過低,習慣性調高溫度,久而久之,才發現皮膚怎麼紅腫脫皮?這再次說明,疼痛是我們趨吉避凶的珍貴資產,少了疼痛感,我們將不知道自己身處於多麼危險的狀態。
  臨床上診斷與評估神經痛的最大困難,在於上述症狀完全仰賴病友的主觀敘述,缺少量化診斷工具,兼之文化習性、個人特性也影響患者對於疼痛的表達,比方說有些人秉持著「打落牙齒和血吞」的硬漢精神,表達疼痛感時就比較含蓄;反之,有些精神容易緊張的人,可能只有三分疼痛,卻在敘述時誇大為七分,這些都會影響到醫師的判斷。有鑑於此,台大醫學院與台大醫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評估系統,包括病理、生理與影像學的檢查,可以對神經痛提供全方位的診斷及研究,希冀在未來可以成為「個人化醫療」的堅實基礎。
提 供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腦與心智科學的生命教育講座
本講座係由科技部補助舉辦
進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