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講堂進入演講
講 題石門水庫集水區在地民眾參與及生態保育行動
講 者李英周 國立臺灣大學副教授
日 期2015/06/23長 度00:30:09人 氣455 次
摘 要
為確保石門水庫營運功能、上游集水區水域環境之保育及有效提升其供水能力,保障民眾用水權益,本計畫針對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經風災整治後,遴選受損且具重要性的生態型指標生物,透過移地復育補償之,並推動在地民眾親自參與,協同進行溪流生態監測及移地復育試驗,另尋找一條合適溪流進行微棲地營造規劃與試驗,並以社區總體營造,由下而上與民眾親自參與討論及執行的操作方式,引發在地民眾熱誠,以進一步持續深化監測與生態保育治理。本計畫已分別完成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流域湳仔溝溪、雪霧鬧溪、玉峰溪以及白石溪社區之「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工作坊」,及現場實際操作,百吉國小更將此過程納進學校的特色課程之中教學;在移地復育與放流中,透過民眾參與分別在雪霧鬧溪放流臺灣鏟頷魚、鱸鰻、粗糙沼蝦以及湳仔溝溪放流日本沼蝦;藉由輔導此次微棲地營造的操作,本團隊提出石門水庫集水區微棲地營造SOP標準操作流程。四個社區團隊與專業團隊皆進行溪流水域環境生態監測,兩團隊調查物種均相近;其中社區團隊與專業團隊所估算的月別綜合評估指數(SIAM)以雪霧鬧溪及白石溪的數值有些微差異。透過舉辦專家會議並完成集水區生態復育方案研擬。綜合結果顯示,以社區總體營造操作方式可引發在地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與執行,對於社區的團結與共識有明顯助益,社區團隊之溪流監測成效良好,而移地復育結果宜持續進行監測與觀察。
提 供經濟部水利署-水利署103年度委辦計畫成果發表會
進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