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講堂進入演講
講 題【科學史沙龍】破解霍亂之謎:十九世紀的傳染病研究
講 者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日 期2016/12/13長 度01:00:00人 氣360 次
摘 要
霍亂自 1817 年首次大流行以來,隨著貿易路線傳播到世界各地,造成人心恐慌,社會動盪。以霍亂研究留名青史的斯諾,為我們顯示疾病地理學與流行病學的力量與限制,同時也再一次印證科學上的爭議,很難經過一次精彩的論證就塵埃落定,總是需要經過相當過程與大量努力,才能造就新的學說。

霍亂 (cholera) 的名稱來自於古典醫學的急性腸胃病 (cholera morbus) ,因為都有上吐下瀉的症狀,但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病症。到了十九世紀霍亂在歐洲造成重大疫情之後,當時的醫學界認為霍亂原本是印度的風土病,因為英國的殖民活動被帶到歐洲,因此將原本的急性腸胃病稱為本土霍亂 (cholera nostra) ,把造成疫情的新霍亂稱為亞洲霍亂 (Asiatic cholera) 。不過後來有另一派學者認為,霍亂弧菌本就存在於世界各地,十九世紀造成大流行的,只是某種毒性特別強的菌株,從印度被帶到歐洲。

當時的醫學界對於這種新傳染病,看法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霍亂造成上吐下瀉,是腸道疾病,有人則懷疑霍亂發病致死如此快速,有可能是血液中毒或是神經疾病;不同的病理學看法也衍生出不同的療法,有人主張為病人補充水分、保持溫暖即可,有人則主張採用大量放血、甚至採用含汞藥物的大膽療法。最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莫過於霍亂的傳染途徑:若說是單一傳染原造成的接觸傳染,難以解釋霍亂有時會「跳過」幾戶或幾個村莊發病的傳播模式;但若說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瘴氣傳染,霍亂很明顯是個外來疾病,同樣說不通。

確定霍亂傳染方式的,是英國內科醫師斯諾 (John Snow) 。早年以見習學徒身份旁聽醫學院課程,直到 31 歲才正式在倫敦大學取得醫師資格的斯諾,是第一位研究如何計算麻醉藥乙醚用量,並且設計出控制劑量儀器的醫學家;維多莉亞女王在 1853 生第八胎時,他為女王做麻醉無痛分娩,從此大眾漸漸能夠接受使用麻醉藥。斯諾在 1832 年於新堡醫學院聽課時,就曾經歷經一次霍亂流行。後來在 1849 年再度爆發霍亂疫情時,他就出版了一本 32 頁的《霍亂傳遞方式研究》小冊子,認為霍亂不是瘴氣汙染,而是透過水汙染傳播。這本小冊子在 1855 年再版時,加入了蘇活區 (Soho) 的疫情研究,確認當地死於霍亂的五百人,都飲用同一口水井。

這本小冊子的再版內容,同時也補充了倫敦自來水的供給調查。相較於蘇活區疫情研究,這部分比較沒那麼出名,但也許更為重要,因為斯諾比較兩家水源不同的自來水公司,其用戶罹患霍亂的機率,確實有顯著的差異。同一區的住戶使用不同自來水公司供應的水,由此便可排除霍亂是由區域性的環境因素造成,而是來自於水這個單一傳染原。在那個還沒有控制實驗方法論的年代,斯諾的研究做得實在是漂亮。

很少有什麼劃時代的研究,一開始就能獲得學界一致認可。當時也有著名學者批評,斯諾的研究既沒有考慮到樣本母數比率,也沒有考量年齡、職業等各項變數;此外斯諾雖然指出水是造成傳染的單一因子,卻無法具體說出到底是什麼因子。一直要到 1883 年,柯霍 (Robert Koch) 宣布發現霍亂弧菌,斯諾當初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病原,才終於水落石出。任何劃時代的科學發現,非但不是一蹴可及,即使提出之後,也需要經過反覆論證,後人補充,才能真正落實完備。斯諾的霍亂研究,再一次印證了這點。
提 供科學講古–科學史沙龍-科學史沙龍
本講座係由科技部補助舉辦
進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