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講堂進入演講
講 題科普路上意外的外來客
講 者中央研究院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員
日 期2016/09/24長 度00:16:33人 氣262 次
摘 要
我從2004年9月起在中央研究院臨海研究站服務,每年的成果報告唯一的要求是論文的篇數、作者排名順序以及期刊的「影響點數(impact factor)」。有同儕到中、小學或社團給科普演講,除了不能列入成果報告內,還會被學術評議委員們認為是不務正業。我是因緣際會在2007年為「科學人雜誌」寫了篇「魚兒求生六計」,接著又在「科學不簡單」科普演講上給了在台灣第一次的科普演講。 我個人的研究主題是魚類的感覺神經生理與行為的研究與科普活動沒有直接的關連。但因為水下魚類的神經生理與行為一般民眾很難知曉,我因緣際會能將我的研究成果,透過演講與科普文章的撰寫,而開啟了「跨界」的科普活動。後續的活動,包括參與由科學博物館主辦的「科普寫作營」、擔任吳大猷科普寫作獎的評審、以及擔任國科會科教處科普影片製作專題計畫的召集人。從這些跨界的活動中,個人領會到台灣在推廣科普教育所投入的資源是相當的多,但可惜的是:社會大眾對科普活動的參與,其實是相當的冷漠。這也反映出我們所採行的科普推廣活動,有必要調整所採行的方法。譬如說:傳統的單向的由專家以口頭報告的方式所進行的演講方式,實在難以激啟民眾參與的意願。若能在科普活動中,有臨場實驗的操作,或許可增加參與活動的意願。再者,每次獨立的科普演講難有連貫性。或許在一個大主題下,透過一系列相關性子題的演講,由聽講者參與整體演講的學習活動,應該是能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提 供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16科普論壇
進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