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講堂進入演講
講 題「光子」的歷史--從光電效應說起
講 者台灣大學 物理系 石明豐教授
日 期2005/04/22長 度00:48:40人 氣1,571 次
摘 要
  德國科學家普朗克為解釋黑體輻射的效應,在1900年10月假設出「黑體輻射公式」,即光的能量等於光的頻率乘以一個常數,後來這個常數被命名為「普朗克常數」;愛因斯坦則以「黑體輻射公式」,在1905年提出光電效應,隨後根據光電效應,發表震撼科學界的「光是由光子構成」假設。愛因斯坦假定在任何情況下,光都是由光子構成,光子的能量與其頻率成正比,且不能連續分布;他也因光電效應理論,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科學家密利根則用光電效應測量出普朗克常數,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愛因斯坦提出「光是由光子所構成」的假設,其實到現在仍有極大爭議,不少科學家質疑,許多現象用電磁波理論也能解釋,不一定得用光子的概念,有人甚至認為光子根本就不存在;連愛因斯坦臨終前,也無法肯定光子的確存在,或光子究竟是什麼;雖然現今許多科學現象,都能用電磁波理論解釋,但極少數現象,例如原子會被真空反射的實驗,若不用光子的概念,就會變成一個謎;無庸置疑的是,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確實已被充分實踐,給人類帶來劃時代的科技改革。
提 供展望系列科普演講-2005春
本講座係由科技部補助舉辦
進入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