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瀏覽人次: 773,096 次 (Since 2010/07/14) 會員登入
聯盟單位  |  虛擬講堂  |  網路直播  |  其他演講  |  排行榜  |  留言板  |  知識擂台  |  回首頁
首頁 > 虛擬講堂 > 人類學家看文化認知的形成 快速搜尋演講 進階搜尋
  人類學家看文化認知的形成 
★chrome瀏覽器無法播放Silverlight解決辦法
0:00 / 0:00

講者:余舜德 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日期:2018/09/21
性質:演講
類別:應用科學
語言:中文
長度:01:35:31
觀看:1,102
推薦:0
摘要:
「食物不新鮮,出現腐敗味道時不要吃,吃了會拉肚子」,這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常識。媽媽與老師的教導,吃壞肚子的經驗,都是我們學會這個簡單原則的方式,長存於記憶裡,如此才不會因為吃錯東西而付出代價。我們長大後,更從知識、學理中再次確認這個面對食物新鮮狀況應有之反應的認識。這項「認知...
「食物不新鮮,出現腐敗味道時不要吃,吃了會拉肚子」,這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常識。媽媽與老師的教導,吃壞肚子的經驗,都是我們學會這個簡單原則的方式,長存於記憶裡,如此才不會因為吃錯東西而付出代價。我們長大後,更從知識、學理中再次確認這個面對食物新鮮狀況應有之反應的認識。這項「認知」從眼睛看到食物,鼻子聞到味道開始,歷經神經傳遞到腦裡進行辨認,和過去味道、顏色、形狀的記憶比較、配對,並勾起過去事件的記憶,到最後做出結論。雖然整個程序可能在一、兩秒內完成,但可說經歷非常複雜的過程。新鮮、腐敗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概念對比,如果加上不同社會對「何為腐敗」及「怎樣的食物不可吃」的因素,就會變得非常複雜;我們的臭豆腐理論上是「腐敗」了的食物,但卻被認為很好吃,對外國人來說,可能要鼓起勇氣才敢嘗試;同樣的,表面上有霉菌的藍乳酪,在某些社會是值得仔細品嚐的食物,但第一次經驗的國人,可能覺得受不了。人類學家從人腦認知過程出發,深入瞭解不同社會如何瞭解生活周遭的世界,如何區別腐敗/新鮮、可吃/不可吃、香/臭、美麗/醜惡,甚至公正、自由、人權等複雜的認知,並從而建立「文化」。本次演講將以台灣的茶藝文化為例,與大家一同探索文化認知的形成。

現在位置:演講摘要詳細內容
推薦  (0)
推薦至Plurk
提供:週末Let’s go 分享大師視野-107秋
本講座係由科技部補助舉辦

轉寄  

推薦者:
電子郵件地址: (如欲轉寄多人,請以 ; 分隔email)
留言給收件者:

回報問題  

問題說明:




日常生活的身體感與科技
講者:余舜德
觀看:1,508
夜市的身體感:從認知人類學的...
講者:余舜德
觀看:1,839
HEVC畫面內預測之快速自適...
講者:魏清煌, 黃翊甯
觀看:154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創新分析...
講者:陳仲瑄
觀看:147
新藥研發之臨床前藥物動力、藥...
講者:林 瓊
觀看:551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通往宇宙...
講者:吳俊輝
觀看:83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上太空也...
講者:黃居正
觀看:77

現在位置:學習公約